当前位置:成功小说网>女生言情>山沟皇帝最新章节列表>第二千一百七十章 丹麦全面唐化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千一百七十章 丹麦全面唐化



       既然不能合并地方省道,也不能再省道之上再设立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那么内阁方面也只能是硬着头皮直接管辖大几十个地方行政地区了。

       目前采取的办法就是在内阁层面,增加人员,同时采取分管制度。

       所谓的分管制度,就是在一个部门里,给部门主官配属多个副手,以协助处理全球范围内的事务。

       而这种分管,并不是说分区管理,而是把不同的事务分给不同的人处理,以减轻主官的负担。

       以目前的帝国农部为例,作为负责整个帝国农林畜牧移民等事务的重要机构,农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业务范围遍布全球,为了更好的处理全球范围内的农部事务。

       农部除了原有常规的尚书、左侍郎、右侍郎之下,增设了四名副侍郎,品级为正三品,其职权大于司局等正三品官员。

       增设四名副侍郎,这实际上就是等于在农部的高级官员从之前的三人,变成七人,以适应越来越繁重的全球农部事务。

       实际上这种增设人员进行分管的制度,农部早就在移民屯垦司为试点进行了相关的改革,最早的时候移民屯垦司是没有什么特殊的,但是逐步增设了多名副司长,这些增设的副司长可都是实权副司长,每一个副司长都会分管不同的事务。

       要不然的话,单凭原来的一个司长再加上一个副司长,怎么也管不过来全球这么多地方的移民屯垦事务啊。

       这种增设多名副职进行分管不同事务的制度,在移民屯垦司试点成功后,很快就是在经济各机构推广了开来。

       形成了京畿机构副职比较多的一个现象,其中核心权力部门吏部副侍郎就有六名,而更核心的税部,副侍郎有八人。

       不过各部门的副职也不是想要增设就增设的,都需要申请获批,毕竟大唐人讲究的是一官一职,对职务安排,编制增减是非常慎重的,这主要是考虑到吃官家饭的人太多,从而导致太大的财政压力。

       甚至为了进一步减轻财政压力,大唐帝国很早开始就已经是对部分非行政类机构进行去行政化改革。

       这就是最近几年大唐帝国里动作比较大的一次改制了。

       到目前为止,各地区的非行政机构,已经是完成了改制,不再暂用行政编制,而是改为国有资本控制的企业。

       不过这只局限于普通的非行政机构改制,而对于公共医疗以及教育行业,依旧采取行政管辖,给予官办学校、医院的主要从业人员授予品级,不过这些品级只享受待遇,和普通的行政品级是不一样的。

       除了这些非行政机构改革外,帝国其他方面的相关改革实际上一直也没有停下来。

       比如最受瞩目的会试制度,一直都是在持续改革,宣平四十二年的时候,大唐帝国全面废除了吏部统一分配新晋官员的政策,而是采取全新的‘自愿模式’。

       这个自愿模式,就是由考中会试的新官员们,根据自身意愿自行选择工作单位以及岗位。

       如果多人选择同一岗位,以之前的会试笔试成绩高低论,成绩高的才能去,成绩低的落选后只能去第二岗位甚至第三岗位了。

       如果所有志愿岗位都落选了,那么很抱歉,只能是服从吏部统一分配了。

       说白了就是彻底取消了机构自行选人,甚至是避免吏部、省吏务厅分配的权力,一切以新官员意愿以及笔试成绩论,进一步避免裙带关系等**行为。

       这一手,其实是圣天子模仿后世的高考制度。

       虽然后世这一套制度只是用来录取学生的,但是搬到大唐帝国来作为官员选拔制度也是一样可以的。

       各机构缺人了,向省道吏务厅申请人员分配,中央直属机构则是向吏部申请人员分配。

       吏部以及省道吏务厅将会根据当年度缺多少个岗位直接招募多少人,最后以笔试成绩为准录取,再以考生自愿原则进行分配。

       这一措施,已经是大唐帝国尽可能的保证了会试制度的公平性。

       当然了,但凡是制度,都会有漏洞,帝国要做的只是尽可能的保障相对的公平而已。

       至少帝国要维持会试制度的表面公平,要让那些落选的士子们稍微心服口服,别搞出什么动荡了。

       毕竟,通过会试选拔官员不仅仅是为了选拔人才。

       会试还有另外一个深层次的目标就是不断的吸纳新一代精英分子。

       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更好的为大唐帝国这个庞大的统治机构贡献才华,另外一方面也是避免他们流落在外面,天怒人怨玩造反或者眼见在大唐这里不能当官,一转身就跑到鞑靼人或者其他土著国家那里去谋求荣华富贵了。

       而这一点,其实会试制度又是和大唐的教育制度相互配合的。

       大唐帝国的大学以及大专这两级构成的高等教育院校可一直不多,除了几所军方管辖的军校以及皇家理工学院、皇家青年军校外,其他的普通综合性大学或者专科学校,清一色的都是官办学校,这么多年来,大唐帝国甚至都没有放开民间资本自行开办高等院校的口子。

       高等院校的设立以及招生规模,统一由礼部所属教育司负责。

       而这些高等院校每年的招生规模,是根据帝国对新官员的需求以及预测其他行业对精英人才的需求而决定的,而不是说根据其他什么原因决定的。

       也就是说,帝国需要一百个大学生,教育部门就只培养一百个大学生,是绝对不会培养一百零一个大学生的。

       因为帝国如果只能提供一百个大学生的优渥工作岗位的话,那么多出来的那个大学生就是个祸害!

       如今的大唐帝国而言,和谐稳定最重要!

       大唐帝国的科举制度以及教育制度,在当代而言,这已经是帝国所能够做到比较平衡的了。

       至少好不好,那只能由后人去评判了。

       但是,在土著们看来,大唐的一切都是好的,所以其他土著国家搞教育、科举的时候,也是一股脑学大唐。

       只不过大多学了个四不像,唯一做的比较好的也就是大唐金国以及丹麦王国了。

       他们是从蒙古草原,尤其是河套地区迁移过来的,鞑靼人觉得自己属于大唐人的分支。

       这种情况在大唐先后两次册封他们为顺义王,授予大唐金国国号后,他们的这种情绪就更明显了,现在不少脸皮厚一点的鞑靼人,都敢公然自称大唐人!

       而丹麦王国嘛,他们自然是不会说自己是大唐人的,毕竟外貌差太多,真说了也没人信啊。

       不过这些丹麦人却是一直在学习大唐帝国!

       丹麦迁移到西北非后,早期日子过的挺紧巴巴的,后来靠着非洲西部海岸航线繁华逐渐发展起来。。

       之前苏伊士运河还没有开通呢,大唐人的船只想要往来欧洲都得绕道非洲,一部分从印度洋前往美洲的船只,有时候也会经过休达再前往。

       众多的船只来往,让丹麦王国抓住了机会,利用向航线上的大唐人提供各类补给物资,港口服务等,也算是立足起来,后续又开发内陆种植经济作物,发展畜牧业卖羊毛给大唐人。

       依靠着沿海商贸以及资源出口,丹麦人的腰包逐渐鼓起来,后来他们发展起来后,和摩洛哥王国就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双方为了争取西北非沿海商贸的权益,说白了就是为了争取谁能够卖给大唐人更多货物的权力而大打出手!

       不过摩洛哥王国背靠休达,资金雄厚,人口也多,而且都已经是建立起来了一支近代化军队,所以连续好几次都是把丹麦王国给干趴下了。

       吃了败仗后,丹麦国王镇定思痛,最后决定进行全面改革。

       而怎么改革?单纯的政治制度?经济?军事改革?

       不,这些还不够,远远不够!

       他们要进行全面唐化,不仅仅是各种制度唐化,更要在文化思想层面上进行全面的唐化!

       他们要把自己变成大唐人!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

新书推荐: 恶魔果实能力者一梦浮生烬巅峰游戏制作人朕真没想败国啊神话世界之开局就有百分百爆率!奋斗在港片时代天下追龙福气包她有六个大佬哥哥公司就想倒个闭,员工造出光刻机草根石布衣神途凡少龙引阙明犬三国醉龙图万界修真行重生之官路商途重生在香江财阀从容遗失了爱情十年青春交给谁夫人你的少年又白切黑了